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报送解决剩余拖欠工程款工作计划和落实已出台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0:04:06  浏览:85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报送解决剩余拖欠工程款工作计划和落实已出台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报送解决剩余拖欠工程款工作计划和落实已出台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建办市函[2006]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是国务院要求三年基本完成清欠工作的最后一年。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部际工作联席会议正在起草2006年清欠工作要点,以指导各地工作。为解决剩余拖欠,完成国务院要求的清欠工作目标,请你们先行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本地区网上申报的剩余拖欠项目进行逐项核实,摸清拖欠底数,分析拖欠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加以指导,督促双方签订还款协议,监督实施。请于2006年3月底前将核实情况(附件1、2)报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

  二、研究制定落实已出台防新欠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文件名称见附件3),于2006年5月底前报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

  联 系 人:刘哲、周庆国

  联系电话:010-58933327,010-58933919(传)

  附件:1.剩余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统计分析表

     2.剩余房地产等社会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统计分析表

     3.已出台防新欠长效机制建设文件一览表

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部际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代)
二○○六年二月十四日



已出台防新欠长效机制建设文件一览表

汇总日期:2006年1月15日

序号 建立长效机制内容 文号 发文机关 发文时间
1 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 建市[2004]137号 建设部 2004.8.6
2 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 劳社部发[2004]22号 劳动部、建设部 2004.9.6
3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 财建[2004]369号 财政部、建设部 2004.10.20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4]14号 最高人民法院 2004.10.25
5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 建质[2005]7号 建设部、财政部 2005.1.12
6 关于加强建设等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5]9号 劳动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 2005.4.18
7 关于印发《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 建市[2005]74号 建设部 2005.5.11
8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党政机关等建设项目管理和投资概预算控制的通知 发改投资[2005]907号 国家发改委 2005.5.25
9 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建[2005]355号 财政部 2005.7.26
10 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建[2005]354号 财政部 2005.7.26
11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市[2005]131号 建设部 2005.8.5
12 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 建质[2005]133号 建设部、保监会 2005.8.5
13 关于印发预防和解决交通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5]352号 交通部 2005.8.10
14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建市[2005]138号 建设部 2005.8.12
15 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5]23号 劳动部、建设部等九部门 2005.9.2
16 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 建市[2006]6号 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 2006.1.4
17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 审投发[2006]11号 审计署 2006.1.2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浙政令〔2010〕270号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省长

二○一○年四月十四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优化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协调、服务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省、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确定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建设项目。具体认定标准由省、市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在《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条规定的政府投资项目中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制,督促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按照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要求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予以支持和配合,创造良好环境,保障其顺利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和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财政、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相关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前期准备
  第六条 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境保护、安全、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和要求。
  第七条 申请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向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县(市)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一)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或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提出申请;
  (二)企业投资项目应当在项目核准或者备案后提出申请。
  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十一月底前将申请项目汇总报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
  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征求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提出初选名单,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公布。
  第八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参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申报和确定。
  第九条 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建设项目,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业主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听证会、征询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等手续。
  第十一条 重点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土地或者海域(水域)的,其项目选址和设计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水域保护规划,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海域(水域)资源,并严格执行规划、土地、海洋(水域)、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十二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重点建设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筹划、资金筹措与管理、建设实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负责。
  第十三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制度。项目法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采购以及工程总承包等进行招标。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在省、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场所进行。
  第三章 服务保障
  第十四条 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土地征收、使用海域(水域)、房屋拆迁等工作给予支持和协助,积极做好相关协调和服务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对难以协调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并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并依法做好土地报批等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规划、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做好对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审批和许可工作。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安排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并及时拨付。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联席会议、融资洽谈等形式,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第二十条 重点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保护、安全、节能、地震、地质灾害、文物勘探、防洪、水土保持、消防、人防等方面评价(评估)的,应当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料和评价(评估)结论,避免或者减少重复,并逐步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的联动审批机制和综合评价(评估)机制。
  第二十一条 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对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仓库等部位,应当加强治安和消防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电力、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热、供气以及提供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材料设备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不得在国家、省规定之外自行出台向重点建设项目收费的各种政策。
  重点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有权拒绝未经国家或者省依法批准的各种名目的收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法人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落实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项目法人应当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文件组织实施,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施工单位在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与省强制性标准。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并分别对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负责。
  相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并及时查处工程质量问题;对存在严重工程质量问题的,可以依法责令项目暂停施工。
  第二十五条 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工程合同管理制度。项目法人应当与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采购、中介代理、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事项的单位依法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履约保证的要求,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工程管理和工程款结算。
  第二十六条 参与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有关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制度的规定,做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
  第二十七条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建设规模、标准、概算组织实施。因特殊情况确需扩大或者缩小建设规模、提高或者降低建设标准以及调整项目概算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八条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应当定期向所在地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进度报表,反映资金到位、工程进度等情况;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当专题报告。实施进度报表应当同时抄送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机关。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定期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工程进度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年度投资计划、工程进度未按期完成,情节严重的,应当给予通报批评。
  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省、市政府投资项目稽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稽察,并将稽察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本行业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县级以上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对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重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由项目业主负责组织进行,并于验收通过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报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与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法律、法规对竣工验收主体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点建设项目涉及规划、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消防、人防、档案等专项验收的,应当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竣工验收之前依法组织验收;对有条件进行联合验收的,其专项验收应当联合进行。
  第三十二条 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交付试用期满后,省、市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包括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投资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后评价结论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项目后评价的具体办法,由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处分:
  (一)侵占、截留、挪用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的;
  (二)未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造成较大损失或者影响重点建设项目进度的;
  (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泄露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
  (五)违法实施稽察(检查)或者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电力、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热、供气、金融保险等单位,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应义务,影响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的,除依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或者建议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重点建设项目法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其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处分:
  (一)侵占、截留、挪用政府投资建设资金和征地拆迁补偿款的;
  (二)弄虚作假骗取政府投资建设资金,或者自筹资金未按时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
  (三)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未经批准擅自扩大或者缩小建设规模、提高或者降低建设标准以及调整项目概算的。
  第三十七条 因项目法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过失,造成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事故以及人身、财产损害事故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2001年12月7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阳泉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山西省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阳办发〔2004〕50号

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阳泉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委、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委、办、局,各大中型企业,各人民团体:

《阳泉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杰出代表,是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关心劳动模范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劳动模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激励和带动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我市赶超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阳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诚信阳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阳泉市委办公厅
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阳泉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全市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更好发挥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国家宪法、法律和有关政策,依据《山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劳动模范,是指在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经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评选推荐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和模范单位(集体)。

第三条 阳泉市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具体负责,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

第四条 各县区、各单位要加强对劳动模范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工会要做好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宣传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评选原则和程序



第五条 市劳动模范评选,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由群众充分讨论,民主推荐,要坚持先进标准,突出时代精神。市劳动模范一般从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表彰的人员和县级劳动模范中评选产生。

第六条 被推荐的市模范单位(集体)和劳动模范,必须经本人所在单位工会(村委会)推荐,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各级工会、劳动竞赛委员会审查;各级党委、政府(行政)研究同意。



第三章 命名表彰



第七条 阳泉市劳动模范表彰命名设2种荣誉称号,即:“阳泉市模范单位(集体)”和“阳泉市劳动模范”,分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集体)和先进个人。对做出特别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分别授予“阳泉市模范标兵单位(集体)”和“阳泉市特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八条 “阳泉市模范单位(集体)”和“阳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授予。

第九条 阳泉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每3年召开1次。因特殊情况需要表彰时,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提出意见,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第十条 阳泉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和劳动模范日常管理经费由市财政核拨。

第四章 奖励和待遇



第十一条 市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除命名表彰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外,还应在政治和物质生活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

未按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评选的各个部门(系统)、各条战线、各种类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劳模待遇。

第十二条 市劳动模范从被命名之月起到下次劳动模范大会召开前享受荣誉津贴,时间以3年为限。连续被评为市劳动模范的可连续享受。市劳动模范荣誉津贴的标准为每月60元。

在县(区)的市劳动模范,其荣誉津贴由县(区)劳动竞赛委员会、总工会在年初作出专项预算,报本级财政审核拨付;在市属及其以上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市劳动模范,其荣誉津贴费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市总工会在年初作出专项预算,报市财政局审核拨付。

第十三条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含特级劳模)的荣誉津贴,按《山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同时具备两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只享受最高一级荣誉津贴。

第十四条 2004年(不含)前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其所在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补贴。

第十五条 从2004年起,荣获国家、省、市模范单位(集体)荣誉称号的,本单位可给予全部职工一次性奖励。

第十六条 生活困难的市劳动模范(包括已离退休的劳动模范),其所在单位应视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困难补助。确因财力困难无法解决的单位,要逐级上报市、县(区)劳动竞赛委员会、总工会并作出专项预算,报本级财政审核拨付。

困难劳模的具体标准按照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执行。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做好困难劳模摸底、排查工作,做到不错报、不漏报。困难劳模的确定要做到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

第十七条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和工会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离退休劳动模范进行慰问,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第十八条 各县区、各单位要定期组织市劳动模范进行体检,并安排其疗(休)养,疗(休)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九条 市劳动模范在晋级、评定技术职称时应优先考虑。

第二十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为市劳动模范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第二十一条 市劳动模范由于医疗费开支过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二条 市劳动模范一般不安排下岗。企业破产后,在安排职工再就业时,优先安排劳动模范就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奖励和待遇标准低于国家和省规定时,执行上一级规定。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级劳动竞赛委员会、工会要建立健全市劳动模范档案资料,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情况。市劳动模范工作变动,劳模档案随人事档案移交调入单位。市劳动模范工作变动、晋升、离退休、去世,要逐级上报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 各级宣传、新闻、出版部门要把对市劳动模范的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崇高品质和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学赶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十六条 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劳模学习深造,不断提高劳动模范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

第二十七条 要组织劳动模范开展参观、考察、座谈、访问、经验交流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认真做好劳动模范来信来访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九条 依法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对歧视、压制、打击报复劳动模范的,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要给予批评和制止,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市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主要事迹是伪造的;

(二)受到行政撤职、开除公职和留党察看及以上处分的;

(三)触犯刑律的。

第三十一条 取消荣誉称号,应按照劳动模范评选程序,逐级申报,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时收回其奖章、证书,取消其相应待遇。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本单位的劳模管理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